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道:“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源”,農業(yè)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礎,而土壤是農業(yè)的基礎,土壤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系著農作物生長的健康與否,土質好,則農作物生長繁茂,品質優(yōu)良;反之,則病害繁多,品質低下。所以,土壤健康的管理是農業(yè)生產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土壤的現(xiàn)狀及其成因
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含量出現(xiàn)兩個極端。一方面大部分農田土壤由于有機肥料的補充不足或者根本的得不到補充,有機物質含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少數保護地土壤由于肥料補充過量,土壤的有機物質含量超出正常范圍,其表現(xiàn)最明顯的就是土壤中病菌數量大大增加,從而加大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土壤中養(yǎng)分不平衡。常年的施肥和土壤利用的不合理,大面積農田土壤出現(xiàn)“貧血癥”(中微量元素和有益菌補充不足)和“富集癥”(某些大量元素如氮磷鉀超出適宜水平,造成肥害)。
板結、老化現(xiàn)象日趨嚴重。土壤耕作和管理不合理,不耕或者淺耕,淺層施肥,施肥單一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致使土壤的生產力下降,施肥管理成本逐年增加。
污染現(xiàn)象嚴重。農藥盲目無節(jié)制的使用,嚴重造成了農藥的殘留。絕大多數農藥會隨著雨水流入土中,造成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減少,調節(jié)劑的使用對后茬作物嚴重影響(如多效唑),土壤中的有益微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土壤不在疏松,病菌抗性增加,土傳病害猖獗。
無休止的掠奪。為了提高高價值經濟作物的利潤,在價格較高的年份靠使用超量的化肥、農藥、調節(jié)劑來換取高回報;為了降低成本,使用高毒農藥,廉價的肥料;為了解決重茬、連作的問題,不惜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使用熏地產品(棉隆、福爾馬林等),不光殺死了有害菌,還殺死了有益菌。
土傳病害的生態(tài)因素
在一般情況下,土壤中的有害病菌在合適的條件下,就會大量繁殖,從而造成作物發(fā)生病害,由于有了傳染源,從而使得病害在作物中不斷傳播,持續(xù)發(fā)病。當作物的養(yǎng)分被消耗殆盡或者收獲以后,條件不利于病菌的傳播時,病菌又可以進入土壤中進行休眠,以便于來年繼續(xù)感染。
在容易發(fā)病的植物不存在時,土傳病害也可以通過殘枝落葉或者其他的作物進行存活繁殖,甚至有的病菌能在沒有寄主的情況下存活接近10年甚至更久,例如枯萎病菌、根腫病菌等,這也就是為什么多年不種植的地塊種上作物之后依然會發(fā)病的原因之一,這些現(xiàn)象不斷地加大了土傳病害的防治難度。
土傳病害的防治對策
土傳病害的防治應該以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途徑,任何一項措施所考慮的核心問題應該是土壤中病原菌和有益生物的平衡。
農業(yè)防治包括倒茬、應用抗病品種,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使用甲殼素、黃腐酸等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產品。
化學防治。早期使用氯化苦、溴甲烷作為熏蒸劑,除對土壤肥力有影響外,同時干擾了土壤微生物的平衡,一旦平衡受到破壞,土壤中很有可能誘發(fā)更有害的微生物,沒有有益生物的存在,就可能導致病害越來越嚴重。D-D乳劑,福爾馬林、棉隆等土壤消毒劑的使用同樣存在這些問題。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因為在土壤中易被吸附而降低藥效。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生物防治土傳病害的方式越來越多的被利用,例如木霉菌、芽孢桿菌等在根部病害的防治上已經廣泛應用,有益菌、甲殼素以及有機肥的使用在有利于植物營養(yǎng)和抗病性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生物防治土傳病害,可以有效地清除土壤垃圾,促進土壤中有益生物的繁殖,疏松活化土壤,使土壤恢復活力的同時,有益菌大量繁殖,對枯萎病菌、根腐病菌等土傳病害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武夷菌、木霉菌、枯草芽孢桿菌、堅強芽孢桿菌等菌類農藥,具有防病和菌肥的雙重作用,通過與有害菌的競爭作用,占領有害菌的生存位置,同時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保護層使植物免受病害的侵染。其還能有效的分解土壤中殘留的肥料、過剩的氮磷鉀和殘留的有機農藥,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疏松土壤。并且,生物菌的藥效持效期長,有效成分能與土壤充分結合,一次用藥可以殺滅土層30 cm以內存活多年的有害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