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怪現象在科學界成了一種常態(tài),即科學家沒有足夠時間做科研。這一結論來自不同機構的問卷調查。中科院、中國科協和九三學社,在最近幾年分別對研究人員進行了調查,他們得到了一個同樣的結果:大部分科學家真正用于科研的時間不足1/3,而且有不少科學家的現身說法證實了這一怪現象的普遍存在。
對于這種現象,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不久前特別提出,要保證在一線的科學家、科技人員有4/5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這不僅僅是做實驗,還包括從事科技交流。
那么,科學家大部分時間究竟在做什么?
“科研人員4/5工作時間用于科研,并非特別高的要求。”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光電研究院院長相里斌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他認為,目前我國的科研環(huán)境和氛圍,讓科學家難以做到安心和專心。首先,科研經費的來源以競爭性經費為主,他們無法脫離這一現實,多數人無法不以生存為前提開展研究工作。而以生存為目的的研究,一般很難作出原始性創(chuàng)新或重大成果。
其次,科學家在申請課題時,往往需要幾個輪次的答辯,不僅要介紹國際國內的進展、描述自己的水平,還要安排研究路線、計劃經費使用等等。而不同來源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不盡相同,這些都需要時間了解和掌握。
此外,科研人員還要頻繁面臨各種考評和檢查,所有這些,無一不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相建海以自己為例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在他過去做所長時不得不把時間用在管理上,從事科研的時間不足50%。如今卸任,至少有60%~70%的時間可以做科研了,但年齡已大。
“當然,做所長從管理上學習了不少知識,而對于科研確有損失?!毕嘟êUf,“現在常給稍有成績的年輕人行政職務,很不利于他們在科學上深耕、做出系統性工作。”
相里斌進一步分析,保證科研人員將4/5的時間用于科研,在不同領域情況也不一樣。
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人員,一個相對獨立或體量不大的團隊就可能作出重大成果,他們的工作無須太多協調。這種類型的科研工作,可能不僅僅需要4/5的時間,而是全身心的投入,甚至吃飯和睡覺都需要思考,更需要靜心和安心。
對于從事高技術研究的科研人員,通常承擔著國家工程任務,需要多家科研單位的參與,此類工作除了辦公室、實驗室內的科研攻關,對協作的要求也很高,因而團隊之間的溝通協調比較多,需要討論技術上、系統間或計劃上如何匹配對接,這是無法省略的內容。
其實,這類協調溝通、出差開會,也可以看做高技術科研活動的一部分,也需要時間作為保證。
“誠然,管理部門的用意是希望管理規(guī)范,及時掌握科研進展,對國家的科研投入負責?!彼赋?,“但過多的評審和檢查占用了科研人員不少寶貴的科研時間。”
相建海表示,管理者與科研者之間如何做到最佳,對中國而言挑戰(zhàn)巨大。
怎樣才能保證研究人員的科研時間呢?
相里斌認為,盡管科研人員中也存在一些不嚴謹的現象,但仍應給予科學家充分信任,在管理和研究之間找到平衡。
“厚積才能薄發(fā)。應給科學家充足的科研經費、更多的科研時間,盡力營造寬松安靜的科研氛圍,使他們能夠解除后顧之憂、排除名利干擾、專心學術研究?!毕嗬锉笳f,陳景潤作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成果,更主要是源于信念和興趣,而非管理者的鞭策?!疤貏e是創(chuàng)新性的科研工作,有不可預知性,不大可能正好在計劃的節(jié)點上取得設定的突破。管理部門應盡量把握宏觀目標、減少細節(jié)干預,真正的科學家是不用揚鞭就會自奮蹄的。”
對此,相建海有同感。他認為:“時間是重大創(chuàng)新的最基本條件。而現在很多科學家不得不為了非科研工作花費大量時間。國家應營造讓大家心安理得作研究的環(huán)境,而不是每天都有危機感。功利性的導向政策,不利于原始創(chuàng)新成果出現?!?/p>
“不過,目前的情形正在改善?!比珖舜蟠怼⒅锌圃嘿F陽地化所副所長王世杰說。
他介紹,就中科院地化所而言,自中科院實施“創(chuàng)新2020”以來,研究所對科研的調控能力增強,一部分研究人員獲得的穩(wěn)定支持經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瞄準一個大目標、希望通過較長積累后作出有影響力成績的科學家越來越多。